粘性來自牢靠的關系
發佈時間:2012-8-19國内的網站往往比較浮躁,過于注重人氣的快速聚集,提升網站排名,卻很少關注互動質量,潛心營造氛圍。
你有自己的網絡圈子麽?如果你沒聽過MySpace和Facebook,
那答案已經很明顯了。但倘若你不清楚該選擇哪一類網站,則會有人告訴你:希望認識新朋友,那就上MySpace;想聯絡老朋友,則可以去Facebook。
表面看二者在功能上沒有太多不同,無非是日志、照片、發消息、組群等等。而真正的區别在于其發展方式。舉個例子,MySpace好比一條繁華的商業街,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路過,但卻很少會有人天天來逛;而Facebook則似一家特色咖啡館,通常是朋友們相聚的場所,并且喜歡“老地方見”的大有人在。MySpace乍一看是花花世界,能夠很快讓你找到一些現實中不相識的人。短時間内很有新鮮感,也促使你添加了很多“好友”,但這種關系牢靠嗎,這種新鮮感引發的互動能維持多久?Facebook不是一個結識陌生人的地方,假如你沒有朋友在上面,登錄後甚至會不知道該幹些什麽。但正因爲這樣,它保證了社區内關系的純粹性,你可以通過這個更像是工具的平台與朋友保持聯系,了解他們的近況,參加聚會等活動。而這個把現存關系網搬到互聯網上的工具,普及率越高,其價值也就越大,正如同互聯網本身一樣。
二者的發展路線某種程度上類似于QQ與MSN。大家在剛開始用QQ的時候,會加一些陌生人随便聊天,但這種興趣是日趨下降的,時間長了還會使得好友列表越來越亂,難以梳理。而MSN添加好友則有很強的目的性。這也解釋了功能上遜色的MSN,爲何能夠逐漸取代QQ,在較爲高端的白領用戶中普及起來。
國内的網站往往比較浮躁,過于注重人氣的快速聚集,提升網站排名,卻很少關注互動質量,潛心營造氛圍。有很多模仿Facebook的網站,以校園社區作爲出發點,功能相對要豐富得多,起初人氣飙升也很快,但實際上卻都不知不覺的成爲了MySpace。時間一長,老用戶失去了新鮮感帶來的興趣,于是粘性下降,甚至流失。不過留意交友社區的人都會發現,不少網站已經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,開始改版甚至另起爐竈,頗有點壯士解腕的意味。洗盡鉛華,目的就是奠定一個基調,把社區建立在用戶間牢靠的關系之上,以便更穩定的發展。
也有一些交友社區,是基于真實關系的挖掘,加入了同樓、同鄉等圈子。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,如此單一的關系往往是不夠牢靠的。難道僅僅因爲同校、同樓或者是同鄉,就會産生溝通的動力,就都有共同語言?但倘若關系更多一層,縮小圈子的範圍,比如,校友中有哪些是和我同樓的,那麽其互動的欲望将大大增強。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,這種做法需要基于海量用戶,否則搜來搜去一個結果都沒有,将嚴重打消用戶的積極性以及對網站的信任度。圈子的大小通常與活躍度成反比,适當的縮小圈子才更有利于用戶産生共同的話題。但僅僅建立了比較牢靠的關系圈是不夠的。例如ChinaRen班級裏的用戶,關系夠牢靠了吧?但仍舊難免在一段時期的火爆之後,逐漸冷清下來。就是因爲它缺少一些有效的手段來維系和強化這種關系。通過商務需求來推動用戶間的聯系是一種較好的手段,這也使得LinkedIn能夠成爲少數盈利的社區之一。目前最常用的則是興趣小組和線下活動,但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社區文化積澱,并且小組的主題要有特色、足夠小衆。本質上,互聯網的社區與現實的社區并無區别,需要有一個主題,但同時又一定會具備多種元素。這樣,才能把懷着共同目的,又存在個體差别的用戶緊密串聯起來。
如果把一個社區比爲一座建築,那麽,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鋼筋,社區的界面就好比樓内的裝修,功能則如同家具。首先要保證樓的牢固,其次是盡量讓它美觀、實用。至于樓内房間大小的劃分,最後這棟樓是成爲低廉的旅館,豪華的酒店,還是溫馨的住宅,則取決于設計者的規劃和施工隊的執行了。
【返回】